癥狀:其癥狀變化大。苗期染病,幼葉變?yōu)殂~色上卷,后形成許多小黑斑,葉背面沿脈呈紫色,有的生長點死掉,莖端形成褐色壞死條斑,病株僅半邊生長或完全矮化或落葉呈萎蔫狀,發(fā)病早的不結(jié)果。坐果后染病,果實上出現(xiàn)褪綠環(huán)斑,綠果略凸起,輪紋不明顯,青果上產(chǎn)生褐色壞死斑,呈瘤狀突起,果實易脫落。成熟果實染病輪紋明顯,紅黃或紅白相間,褪綠斑在全色期明顯,嚴(yán)重的全果僵縮,臍部癥狀與臍腐病相似,但該病果實表皮變褐壞死別于臍腐病。
病原形態(tài):病毒粒體扁球狀,直徑80~96納米,易變形,具包膜,存在于內(nèi)質(zhì)網(wǎng)和核膜腔里,有的具尾狀擠出物,質(zhì)粒含20%類脂,7%碳水化合物,5%RNA。致死溫度40~46℃,10分鐘;稀釋限點100~1000倍,體外存活期3~4小時。
傳播途徑:汁液可接種,種子也能傳染,此外煙薊馬(Thrips tabaci)、豆薊馬(T.Setosus)、薊馬(Frankliniella schutzei)、煙草褐薊馬(F.Fusca)及苜蓿薊馬(F.Occidentatis)等均可進(jìn)行持久性傳毒。薊馬只能在幼蟲期獲得病毒。傳毒需要在體內(nèi)繁殖,蔥薊馬經(jīng)5~10天變?yōu)槌上x后才能傳毒,煙薊馬最短獲毒期為15~30分鐘,豆薊馬需30分鐘,時間長傳毒效率升高,薊馬一旦帶毒,傳毒達(dá)20天以上,具終生傳毒能力。病毒接種多在番茄葉表細(xì)胞淺表皮吸食時獲取,一般經(jīng)4天潛育即發(fā)病。番茄、瓜葉菊等外種皮帶毒,不進(jìn)入胚胎。
防治方法:
1、截止2010年,未育出抗TSWV的專用品種,但可試用抗TMV的品種。如佳粉15號,中雜7號、9號,毛粉802,西粉3號,秦菜1號,L40z,吉農(nóng)早豐,中蔬6號,薯葉早番茄,晉番茄3號,煙粉l號,霞粉,粵星,皖紅1號,浙雜7號,隴番5號,蘭優(yōu)早紅,渝抗4號,紅雜16等新品種。
2、發(fā)病地區(qū)要及時鏟除苦苣菜,野大麗花及田間雜草。
3、番茄苗期和定植后要注意防治媒介昆蟲——薊馬,由于薊馬獲毒后需經(jīng)一定時間才傳毒,因此使用殺蟲劑治蟲防病有效,噴藥時最好噴到莖基部把生活在根際部的蛹?xì)缧Ч。梅雨季前用?~2次,以后薊馬增多,隔10天左右1次以消滅媒界昆蟲。
4、輔之以噴灑7.5%克毒靈水劑600~800倍液或5%菌毒清水劑400倍液、3.95%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700倍液、10%保力豐病毒立滅,每支兌水10~15公頃、83增抗劑100倍液,植物病毒病鈍化劑912,每667㎡用藥粉75克,加少量溫水調(diào)成糊狀,用1kg開水浸泡12小時,混勻晾涼后兌水15kg噴灑,此外也可選用弱毒疫苗N14和衛(wèi)星核糖核酸S52,對TMV/CMV及復(fù)合侵染的有效。采收前4天停止用藥。